“當特斯拉創(chuàng)始人馬斯克閉上眼睛想象電動車的未來時,或許他不會看到街道上擠滿低速電動車的景象,但中國政府看到了?!?
一年之前,彭博新聞社在關于電動車的報道中,做了這樣的場景描述:“中國工信部正在制定低速電動車的計劃。盡管不如特斯拉時尚,五花八門的電動車已經占據中國農村和小城市,它們更有可能推動中國駛向電力驅動的未來。”
沒有誰會否定,在中國,市場下沉所對應的十億消費者,有著多大的購買潛力。
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一直存在高速、低速兩塊市場,高速電動車有著合法外衣,而野蠻生長的低速電動車一直是黑戶。
眾所周知,高速電動車是大娘養(yǎng)的孩子,長期依賴于政府補貼卻做不好,倒是騙補問題此起彼伏,像極了“扶不起的阿斗”。與之相反,低速電動車接地氣,產銷增速迅猛,2013年的銷量超過20萬輛,2014年和2015年增速驚人,到2016年已突破100萬輛,成為真正的“國民車”。
在沒有“準生證”的情況下,低速電動車為何還能如火如荼地發(fā)展?就市場情況來看,主要是契合消費需求,刺激了企業(yè)的投資和生產熱情,同時得到地方政府的默許甚至扶持。經濟大省山東,就曾出臺這一領域的鼓勵政策,用創(chuàng)新的方式解決經濟發(fā)展和民生出行問題。
它們比傳統(tǒng)汽車便宜很多,可廣泛用于上班、購物、走親訪友等。加之停放方便,容易滿足女性和老年人的出行需求。更為關鍵的是,這些低速電動車還在踐行中國對氣候變化的長期承諾。有研究發(fā)現,用低速電動車替換柴油送貨車,將大幅減少車流量和碳排放。
經過一輪野蠻生長之后,低速電動車即將被關進“制度的籠子”。但遺憾的是,彭博新聞社并未完整呈現真相——那本是馬斯克不愿意看到的——因為這個籠子的設計人與建筑師,并非“在前線聽得見炮聲”的開拓者,而是利益攸關的傳統(tǒng)汽車廠商以及習慣宅在衙門的弄權者,直接導致政策走偏。
在2016年最后一周,這個行業(yè)度過了極其焦慮的一周。先是12月22日,公安部答復山東省交警總隊,禁止在德州試點低速電動車;繼而在12月27日,國家標準委緊急召開電動車第二次工作會議,預告新國標早產。
中國政府確實看到了,但官老爺們卻在裝糊涂,并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。沒有合法地位的孩子,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名分的重要。
陳全世,中國汽車學會理事、全國汽車標準化電動車專業(yè)委員會副主任,他公開證實這個新國標“將在3月初出臺”,“相較此前24個月的立項期有所縮短?!?
兩個月前的2016年10月,工信部、發(fā)改委、科技部、公安部、交通運輸部向國務院上報了《關于低速電動車管理有關問題的請示》,明確了“升級一批、規(guī)范一批、淘汰一批”的工作思路,高層批示同意。
如果再往前推一點,同樣出自它們的手筆,為了維護割據一方的出租車寡頭,將橫空出世的滴滴強行閹了,消滅共享經濟。一個本有無比想象空間的互聯網公司,生生地被扭成難見創(chuàng)新的網約車新貴。
現在,電動車行業(yè)的命運正在手術臺上,如要獲得路權,必須擁有資質、標準、牌照、駕照、保險等,在安全管理將與普通乘用車相同。新國標一旦實施,套用陳全世的話,“那么低速電動車廠商最少要死90%,大部分廠商將可能會退出?!?
這份決定行業(yè)命運的《四輪低速電動乘用車標準》,在新年第二個工作日上報高層,第一周發(fā)布征求意見稿,計劃于3月初全國兩會之前發(fā)布。整個過程,立法腐敗如影隨形,比如第二次工作會議,標準文本不發(fā)放參會企業(yè);標準投影不清楚,不讓照相,不讓發(fā)言;除了起草人,其他人都是看客。
最直接的利益顯而易見,比如起草方是電動車標委會,汽車檢測機構的下屬單位均有參與。縱觀歷年所為,行政斂財——如檢測費、審批費、駕照考試等等——貫穿其中。如果這個人既是裁判又是運動員,還滿腦子想著賺錢,不要幻想他會站在技術中立和社會層面制定標準。
風向突然轉變,讓人感受到“政策霧霾”的隱秘殺氣。它看似不針對個人,沒有孫志剛魏則西案之顯性,卻必然出現群體性埋單的現實后果。
——首先,限制地方經濟發(fā)展。
這是一個從業(yè)人口超過1000萬人、直接服務人口超過200萬人的朝陽產業(yè),是山東、河北、河南、江蘇等地的支柱產業(yè),也成為解決國人出行問題的重要民生工程。當前經濟下行已經是新常態(tài),6.5%的保增長可能難守,地方經濟更是舉步維艱,新國標只會讓地方經濟雪上加霜。
——其次,遏制創(chuàng)新,痛失彎道超車的歷史機會。
低速電動車是新能源汽車結合本土實際需求的創(chuàng)新,在與高速電動車競爭中體現出強大的活力,甚至有院士認為,低速電動車才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實現彎道超車的樣板——盡管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都不愿意見到。為何要讓活水受到污染?
——再者,讓霧霾治理的負擔越來越重。
新國標的核心要點不僅與國務院明確的工作思路相悖,在技術上也與主流意見相左,同時與消費者的需要矛盾,將逼著大家購買燃油車。這個歲末年初,霧霾再次在神州大地連成一片,讓每一個活生生的個體成為人肉吸塵器。燃油車增加的排放與電動車減少的污染,這一來一去之間,可是雙倍的環(huán)境代價。
就絕對值而言,中國低速電動汽車的年銷售額超過300億,不算大的產業(yè),但未來發(fā)展空間可期,何況符合綠色發(fā)展方向。行業(yè)確實需要規(guī)范和提升,低速電動車市場的集中度較高,龍頭企業(yè)也在不遺余力地提升技術和標準。但新標準的制訂,從起草到聽證到修改,完全脫離市場,毫無一線廠商的參與機會。
由傳統(tǒng)汽車廠商主導這個標準的制訂,但它們本身就有高速電動車的訴求,這一最根本的利益沖突,必然推動它們借此機會消滅低速車市場,從而實現新能源汽車的大一統(tǒng)。一次實力不對等的博弈,押上了一個新興行業(yè)以及你我賴以生存的環(huán)境。
在一刀切政策之前,低速電動車行業(yè)其實已有不錯的政策嘗試。2011年7月,工信部在答復孫菁等18名全國人大代表《關于試點推廣低速電動車的建議》時,贊成對此類產品進行專項管理,在不降低安全性、不產生新污染、不對現行交通體系產生大沖擊的原則下,采取有條件允許、限制使用的辦法,規(guī)范引導發(fā)展,并將山東省列為試點地區(qū)。
雖然全國還沒有統(tǒng)一的標準,但山東、河南、四川等地均推出了低速電動車的地方性規(guī)定。這與主流觀點不謀而合——中國地域遼闊,各地區(qū)發(fā)展不平衡,地區(qū)之間的差異性也很大,不能因為低速電動車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就“一棍打死”。
處理好低速電動車的問題,需要政府、廠商、行業(yè)協會以及消費者多方聯動。置身這個行業(yè)的創(chuàng)新者,顯然不會排斥標準,相反一直在積極推動。事關經濟發(fā)殿與環(huán)境大計,有司不應縮短新國標的制訂工期,讓過程公正透明,并給市場留出18至30個月的緩沖期,以達到更優(yōu)的政策效果。
作者羅昌平是知名媒體人,代表作有《高官反腐錄(編著)》、《遞罪:政商博弈的郴州樣本》等。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。
來源:平說
作者:羅昌平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healthsupplement-reviews.com/news/pinglun/48270
以上內容轉載自平說,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,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#d1ev.com(#替換成@)刪除,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(www.healthsupplement-reviews.com)立場。
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,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#d1ev.com(#替換成@)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