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頁
  2. 大牛說
  3. 知己知彼,二戰(zhàn)前日本汽車工業(yè)發(fā)展史

知己知彼,二戰(zhàn)前日本汽車工業(yè)發(fā)展史

8月15日,是二戰(zhàn)日本投降日,是對于中華民族具有非凡意義的一天。日本汽車工業(yè)從戰(zhàn)爭中萌芽,美國人“養(yǎng)虎為患”親手培養(yǎng)出這個最強大的競爭對手,歷經(jīng)磨難卻屹立不倒,日系車的崛起史,告訴我們日本何以從一個戰(zhàn)敗國迅速蛻變?yōu)槭澜缃?jīng)濟強國……。

最早進入日本人視野的是美國汽車公司Locomobile,1901年,Locomobile在東京開設了專賣店,日本人第一次親眼見識當時最先進的汽車工業(yè)產(chǎn)品。1902年,一位21歲的日本青年內山三郎受Locomobile的啟發(fā),打造了兩臺實驗性的汽車,引擎取自美國車,車身則由內山三郎自己打造,這是日本歷史上最早的本土汽車。20年代美國汽車三巨頭~福特、通用、克萊斯勒就在日本建立了汽車裝配線,到1929年這些公司的年產(chǎn)量已近三萬輛,這一年,日本自己的汽車公司所生產(chǎn)的不過500輛。可是,日本的生產(chǎn)發(fā)展得很快,到1938年,已經(jīng)可以完全停止一切外國汽車和卡車的進口了。1936年產(chǎn)量提高到8841輛。1938年是30880輛,1941年達到了47901輛,同時還生產(chǎn)了1024輛坦克。在1941年12月,日本陸軍已經(jīng)擁有62500輛軍用卡車在服役了。    

1、美國人帶來了日本進入西方的鑰匙

一般認為,1853年的“黑船來航”,是日本近代史的開端。那年7月,美國人佩里將軍(Commodore Perry)指揮美國艦隊來到日本,迫使幕府于次年簽訂《日美親善條約》,開港通商,這最終導致了明治維新,使日本搭上了進入西方世界的末班車。這是大家耳熟能詳?shù)臍v史事件,在David Wise的文章中,還告訴我們一些“不值得”歷史書記載的事情:日本開埠之后,在一些港口城市(如橫濱港)成立了眾多進口公司,隨著西方產(chǎn)品(如蒸汽火車、電燈)進入原本封閉的日本社會,現(xiàn)代科技也來到了日本。

Commodore Perry的雕像

2、日本人最早的車

David Wise的文章,還介紹了日本人制造汽車的眾多嘗試。日本人的第一輛車,出現(xiàn)在1902年,由吉田太郎(Shintaro Yoshida)和Komanosuke Uchiyama一起打造,文章給這輛車的定義是“one-off”,也就是“玩票”或試驗性質,無法成為產(chǎn)品。直到1907年,兩人才造出了日本人的第一款量產(chǎn)車,它叫Takuri,搭載了一臺布置在車底的水平對置兩缸發(fā)動機,排量1853毫升。這輛車采用鏈傳動,空間也很小,在1907-1909年間共生產(chǎn)了17輛。另外,在1904年,Torao Yamaha制成了日本人的第一輛巴士Yamaba steamer,搭載兩缸蒸汽機,最大功率25馬力,可乘坐10人。文章還提到一款叫做Kunisue的車,出現(xiàn)在1910年前后,但未能量產(chǎn)。

在1914年,DAT公司(后來演變?yōu)槿债a(chǎn)汽車)的成立,讓日本汽車走向了“正道”——抄襲。不過,當時公司的名字還是Kwaishinsha Motorcar Works(快進自動車工場),DAT則是其第一款車的名字,該名字源自公司三位合伙人——田健次郎(Kenjiro Den)、青山祿朗(Rokuro Aoyama)、竹內明太郎(Meitaro Takeuchi)——姓的首字母。這家公司生產(chǎn)了一系列“產(chǎn)量有限”的卡車和乘用車:按照David Wise給的數(shù)據(jù),在1926年,其年產(chǎn)量為70臺。另外,David Wise還提到,如果你想知道當時的DAT車長啥樣,那就看看同時代的標致車吧。

當時,還有一家造船廠也涉足了汽車制造,這就是三菱,它的Model A直接抄的菲亞特Type 3。這是一款在1917-1922年間生產(chǎn)的四門七座轎車,搭載26千瓦的2.8升直四發(fā)動機,采用后輪驅動,最高車速可達97公里/小時。數(shù)據(jù)看起來還不錯,但當時的三菱只能在神戶造船廠內以手工打造的方式來生產(chǎn)這款車,成本非常高,四年內只生產(chǎn)了22臺(包括原型車),就不得不關張大吉。三菱后來再次涉足汽車行業(yè)時,已是1970年。

這個時期的日本汽車,至少落后了歐洲二十年。落后的原因之一是制造業(yè)能力不足,二是日本國內基礎設施落后導致需求不足,三是對汽車行業(yè)的價值缺乏深入認識。David Wise提到,當時的日本政府采用了一種非常奇怪的汽車征稅制度:根據(jù)車身寬度來確定稅率,而不是西方世界常用的動力、排量等標準。原因何在?因為當時的日本道路很窄,車寬就成了制約汽車通行效率的關鍵因素……

3、于是,美國人來幫日本造車了

美國人打開了日本的國門,帶去的不僅僅是商品,還有美國人。其中一個叫做William R Gorham(日文名為:合波武克人,1888-1949)的,對于日本汽車乃至日本工業(yè)都有很大的影響力。其實,他1918年去日本,是打算去創(chuàng)業(yè)造飛機發(fā)動機的。這無疑是一個糟糕透底的創(chuàng)業(yè)計劃,因為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剛剛結束,市場中最不缺的就是飛機及其零部件。

既然創(chuàng)業(yè)不成,那就謀個好職位吧,于是William Gorham成了久保田權四郎(Gonshiro Kubota,日本農(nóng)機公司久保田的創(chuàng)始人)的首席設計師,并為其開發(fā)了一輛三輪車。其實,這輛三輪車只是William Gorham的無心之作,他的一個日本朋友是個跛子,出行不太方便,于是William Gorham就造出了一輛機器動力的三輪黃包車給這個朋友用。這輛車的結構很簡單,甚至前面的那個車輪固定得還不牢靠,但這卻成了優(yōu)勢,因為容易生產(chǎn),也容易被模仿啊。David Wise在他的文章中這樣評價這輛黃包車:它對于剛剛起步的日本汽車工業(yè),具有重大影響力,畢竟當時的日本人對機械制造還不熟練。

這輛三輪車被命名為Gorham,從1919年開始上市銷售。后來,William Gorham又幫忙開發(fā)了一款四輪車,以Lila為名,于1922年上市。銷量這兩款車的公司則由William Gorham和久保田權四郎等人創(chuàng)立,叫做實用自動車制造株式會社(Jitsuyo Jidosha),該公司后來與前面提到的DAT合并成為Datsun,并最后演變成了如今的日產(chǎn)汽車公司。William Gorham對于日產(chǎn)汽車的重要性,在1986年出版的《The Reckoning》中有所說明,作者David Halberstam是這樣寫的:就技術而言,Gorham是日產(chǎn)汽車的創(chuàng)造者。他還指出:在1983年,Gorham加入公司65年之后,那些與之從未謀面的年輕工程師們,還把Gorham奉為神明,津津樂道于他在公司的事跡和發(fā)明。

其實,William Gorham在1936年就離開汽車行業(yè),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Kokusan Seiki,從事精密加工,這個公司后來并入了日立公司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期間,1941年5月,William Gorham為了留在日本,放棄美國國籍成為日本人,成為了合波武克人。因為是在日美開戰(zhàn)前加入日本國籍的,他在日本戰(zhàn)敗后被免除追究,還成了麥克阿瑟的工業(yè)問題專家。對了,他還是佳能公司的長期顧問,甚至死前守在床邊的人是佳能第一任社長御手洗毅(Takeshi Mitarai),他的兩個兒子并沒有加入日本國籍,而是在二戰(zhàn)中加入了美國海軍情報局。

4、最大的幫助來自福特汽車

雖然合波武克人對日本汽車貢獻良多,但真正讓日本汽車走向正軌的,還是當時的美國汽車行業(yè)領頭羊:福特汽車。

這段歷史,開始于1923年的日本關東大地震,東京很多地方被夷為平地,日本工業(yè)大受影響,汽車行業(yè)也不例外。一位叫做Roberge的福特高管來到了日本,想尋找在日本擴張福特Model T帝國的機會。當時,福特已經(jīng)把這款車出口到日本了,但是其代理商過于貪婪,下面的經(jīng)銷商賺不到錢,導致銷量很差。了解到這些情況之后,福特決定在日本設廠直接生成Model T。當時,美國人并不看好日本汽車行業(yè),在美國商務部1922年發(fā)布的報告中,稱日本汽車行業(yè)完全沒有希望。

但是福特成功了。1925年2月,福特日本公司成立,還與橫濱造船廠達成協(xié)議,租用海濱一塊區(qū)域的鋼板棚屋來組裝Model T。在1925-1926年內,福特汽車共出口了16689臺Model T到日本,而同期其他美國公司只出口了220輛汽車,福特汽車為此盈利達190萬美元。福特的成功刺激了通用和克萊斯勒,通用于1927年在大阪設立了運營部門,克萊斯勒則在日本成立了共立汽車(Kyoritsu Motors)。

到1929年,日本的汽車市場已經(jīng)形成了穩(wěn)定的規(guī)模,福特甚至計劃新開工廠來生產(chǎn)Model A。美國汽車的進入,還帶動了日本零部件公司的成長,其中一些已經(jīng)能為福特提供部分零配件了。在這一年,福特日本公司共裝配了9000多臺車,而當時日本自己的汽車公司年產(chǎn)量還不足500臺。雖然之后日本本土車企發(fā)展迅速,但從屬地位明顯,在1925-1936年間,美國三大汽車公司在日本的總產(chǎn)量達到了208967臺,而日本本土車企的總產(chǎn)量只有12127臺。在1934年,日本本土車企年產(chǎn)量升到2701臺,在1935年則達到了5355臺。只是,日本車企大多生產(chǎn)卡車,因為商用車的利潤更高。

這個時期,日本人侵占了中國東北三省,建立了偽滿洲國。進入擴張模式的日本,對汽車工業(yè)的需求越來越大。于是,日本也開始大修公路了,到1936年,就建造了8000多公里的公路。這刺激了汽車消費,再加上侵略戰(zhàn)爭的需求,日本終于有了成為汽車大國的希望。但是,曾經(jīng)幫助過日本汽車的福特、通用,成了日本汽車崛起的絆腳石。因為面對這些巨頭,日本車根本沒有優(yōu)勢。

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前后,日本汽車是非常弱小的,面對強大的美國汽車,正在學習如何造三輪車的日本車企,是如何強大起來的呢?核心是:把本國市場留給日本車。閉關鎖國當然是不可行的,畢竟國門已開,而且美國車已在日本本土生產(chǎn)了。日本人的辦法是以下三條:1、給美國車的銷量設限;2、讓日本車變得更好一點;3、通過政策來提升日本車的性價比。這三條看起來還算正常啊,那我換個說法吧:1、逼走美國車;2、抄襲歐美車;3、強賣日本車。寫到這里,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們當初的“市場換技術”,制定這個政策的人真是太厚(wu)道(neng)了。

5、日本人是如何逼走美國車?

要逼走美國車,首先得有日本車,所以得鼓勵日本車企造車。1936年5月,日本政府通過了汽車制造業(yè)法(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aw),開始保護日本本土車企。對于這部法律,有人評價它是日本汽車行業(yè)發(fā)展起來的根基。

它設立了保護性關稅制度,免除了本土車企進口原材料的稅務,這讓更多日本車企愿意開發(fā)乘用車。但是,這種保護并沒有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,特別是七七事變之后,中日全面開戰(zhàn),日本軍隊需要更多的卡車,因此限制了乘用車的生產(chǎn)、開發(fā)。

日本政府的第二個做法就是設置配額制度。當時,給福特的全年配額是12360臺,給通用的配額則是9470臺(David Wise的文章未說明該配額對應的年份,以及配額是否每年變化)。David Wise的文章中還提到一個數(shù)字:10%,應該是指這個配額比之前福特、通用的實際銷售額減少了10%。

日本人的第三個做法則是拒絕美國車企的擴張計劃。在1936年,福特日本公司申請在橫濱開設一家新的制造廠,結果卻“意外地”被否決了。福特日本又計劃與三菱合并,但仍未成功,被Datsun攪黃。到1939年,大多數(shù)外國車企從日本市場撤離。到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,日美開戰(zhàn),福特在日本的造車事業(yè)徹底完蛋了。

6、日式抄襲法

我知道網(wǎng)上有很多人喜歡罵中國車山寨,中國車的負面新聞,他們傳播得比外國人還快。中國車打官司贏了,他們比外國人還難過。這類人有個名字:自恨族。

哎,不說了, 就說說日本車當年差點遭遇的一場官司吧。在David Wise的文章中提到,Datsun(也就是日產(chǎn)汽車的前身)在1934年發(fā)布了一款叫做Nissanocar(通過查找資料,該車應該是1935年發(fā)布的Datsun Type 16)的車,并宣傳這款車“源自15年制造輕型汽車的經(jīng)驗”,但實際它“抄襲了奧斯汀Seven”。我相信看過兩車外觀的人,肯定也會得出這個結論。于是,奧斯汀Seven的實際設計者——赫伯特·奧斯汀(Herbert Austin,見下圖)想討個公道,弄了一輛Nissanocar并運到了英國,他想弄清楚日本人到底抄成啥樣了,是不是可以起訴侵權。不過拆車之后,赫伯特·奧斯汀放棄了,他覺得勝算不足。因為實際上日本人并沒有全部照抄,他們狡猾地改變了底盤后半部分的設計,采用半橢圓形彈簧和蝸桿傳動,而不是原車的四分之一橢圓形彈簧與錐齒傳動。

另外,Nissanocar還采用了很大的低速齒比(標準版是6.5:1,重載版還可選擇8.66:1,而原車奧斯汀Seven的是4.4:1到5.6:1),導致車速一高,發(fā)動機轉速就特別高。David Wise的文章中還說,Nissanocar宣稱最高車速可達72公里/小時,此時發(fā)動機轉速將超過4000轉/分,但它使用的是雙軸承曲軸,支撐強度不足,承受不了如此高的轉速。文章引用了一段當時的媒體評價:性能平平,最高車速低,爬坡能力可憐(the performance is mediocre, with a low maximum speed and poor hill-climbing)。也就是說,Nissanocar抄得并不好。

這之后,隨著全球局勢的愈發(fā)緊張,日本人抄襲起來也愈發(fā)大膽。在1937年,Datsun發(fā)布了他們的第一輛大車:Nissan Six(每年生產(chǎn)約3000臺),抄襲的是美國Graham Cavalier Six(見上圖)。這個時期誕生的豐田汽車,原本制造自動紡織機起家,在1933年決定涉足汽車行業(yè),1935年推出了原型車Model A1,發(fā)動機抄的雪佛蘭Six,底盤和電子系統(tǒng)抄的福特V8。該車在1936年投產(chǎn)(Model AA),前臉看起來像克萊斯勒Airflow,而后部則像福特V8旅行版。它的轎車版則直接抄襲了Airflow,發(fā)動機則基本照搬雪佛蘭Six,尺寸完全一樣,排量都是3389毫升,但最大功率只有62馬力,低于雪佛蘭的75馬力。

7、為啥日本人還買日本車?

有人說,日本人、韓國人更愛國,才讓本國車賣得特別好,其實這可能對,但絕對不全對。誰也不愿意花同樣的錢買更差的東西,你說是不是?前面已經(jīng)說了,日本人抄襲歐美,但抄得并不到位,質量還有差距。另一方面,日本車賣得并不便宜,David Wise的文章中舉了一個例子:Datsun的售價大約是300-326英鎊,同期福特Model Y(下圖)在英國的售價只有約100英鎊(在日本的價格未知,但一般情況下只有關稅的差異)。另外,兩車性能差別不大。但是在日本,Datsun的銷量卻是Model Y的6倍以上。難道真是日本人分外愛國?

David Wise對這一現(xiàn)象的解釋是:車輛自身性能并不是日本人買車的理由。當時,日本人想要買汽車,得家里有車庫,因為日本的道路太窄,路邊不能停車。David Wise在文章中說:因為某些難以理喻的原因,日本的法律把Datsun歸類為自行車而不是汽車,因此駕駛Datsun不需要駕照,稅率很低,并且因買自行車不需要車庫,買Datsun更加方便,還可以在路邊停泊。我查了一下維基,原來是這么回事:日本政府在1930年規(guī)定,發(fā)動機排量不超過500毫升的車,可以無照駕駛,所以當時的DAT(也就是后來的Datsun)開發(fā)了一系列排量只有495毫升的車。到了1933年,這個排量放寬到了750毫升,Datsun也相應地提高了產(chǎn)品的排量。

其實,日本現(xiàn)在的K-car,應該就是這個規(guī)定的延續(xù)。它也是由日本政府制定的一系列長寬高、排量、功率等規(guī)定來劃分(目前規(guī)定:長×寬×高不得超過3.4m×1.48m×2m,排量不能超過660毫升),購買和使用K-car享受很多優(yōu)惠(如更低的稅率、無需停車位證明),形成了一個水潑不進的獨享市場。

David Wise還提到,當年的日本車在鞏固了本土市場之后,還試圖出口,但據(jù)《Autocar》雜志的文章,Datsun在澳大利亞、新西蘭、偽滿洲國、東印度公司、南美和西班牙等地的總出口量,在三年內不超過1000臺。之后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的爆發(fā),相信日本人也不會再出口汽車了。

8、二戰(zhàn)前中國汽車工業(yè)

眾所周知,饒斌校長是中國汽車工業(yè)之父,不過回收二戰(zhàn)前,少帥張學良支持制造了中國第一部國產(chǎn)汽車,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中國汽車界的“開山鼻祖”。

紈绔子弟和汽車是絕配

少帥是典型的“官二代”家庭,也是個十足的“富二代”。正如電視劇《少帥》中成年后第一個鏡頭表現(xiàn)的一樣,在殖民氣息籠罩中國,普通老百姓不知汽車為何物的年代,他還不愁吃穿地開著汽車閑逛。大家都知道,“富二代”都愛玩車,少帥自然也不例外。

早期的哈雷摩托,少帥曾經(jīng)很迷戀

早些年摩托車剛傳入中國時,少帥便喜歡上了這個“洋玩意”,自己在天津的洋行買了一輛美國哈雷牌摩托車,不僅在市內騎行,還跨省“遠行”。據(jù)說有一回,少帥一個人騎摩托車往返天津和北京,由于路途勞累和長時間的風寒而患上了重感冒,住進了北京協(xié)和醫(yī)院。

少帥開洋車兜風是經(jīng)常的事

后來,少帥又迷上了汽車,關于他開車的故事流傳甚多,比如開車去通州辦事被誤認為是司機;比如攜美女開洋車兜風對他來說也是常有的事。還有傳言說,西安事變后被拘的他還曾向老蔣提了兩要求:一美女(趙四小姐陪他)、二香車(豪車運送他)。

少帥的別克Century轎車

不過如果你認為少帥對車的迷戀僅僅只在“玩”的層次那就太小看他了,光飆車那都太LOW了,少帥玩的是“飆車+造車”,而且是造中國人自己的汽車。少帥決定為中國造出第一車的志氣和苦心還是值得欽佩的。我們把視線拉回到1928年年底,當時的民國政府一窮二白,一顆鐵釘一根火柴都造不出,想要造自主品牌汽車談何容易。

張作霖死后不足半年,少帥宣布東北易幟,中國獲得暫時的太平。這時奉天迫擊炮廠廠長李宜春不識時務地找到少帥,提出想要研發(fā)汽車的想法,少帥居然輕易就答應了。

歐美的汽車廠造車技術也不太成熟

你知道這有多難嗎?當時除了歐美一些工業(yè)發(fā)達國家擁有領先的造車技術之外,亞洲地區(qū)汽車工業(yè)仍屬于萌芽時期,豐田都還在玩織布機呢!全中國的汽車保有量不到一萬輛,并全都是國外進口的,這時候敢做自主品牌簡直太了不起了!

不過,沒有所謂的生產(chǎn)流水線、發(fā)動機工廠、變速箱工廠,也沒有“市場換技術”的獨特政策引導,對創(chuàng)業(yè)者來說是分分鐘歇菜的大忌。但對少帥這樣的“富二代”來說,這有啥難?

首先,少帥大手一揮就是74萬元(小編弱弱的算了一下:當時的1元,按現(xiàn)在人民幣來算應該是200元,天了嚕1.4億元),作為研發(fā)啟動資金。接著,外聘美籍技師麥爾斯為總工程師,并吸納海內外科技人士組成技術團隊。然后,通過反復拆裝、分解、復原福特和通用的汽車,獲得測繪圖紙和技術數(shù)據(jù)。最后,外購美國瑞雪牌載貨汽車零部件,通過組裝方式生產(chǎn)整車。

第一輛國產(chǎn)汽車——民生牌75型載貨汽車

中國工業(yè)博物館展出的復刻版民生牌75型汽車

有了少帥的大力支持,研發(fā)團隊也是一路開掛的節(jié)奏!1931年5月31日,僅僅歷時3年,中國第一輛自主生產(chǎn)汽車——民生牌75型6缸水冷載貨汽車就在遼寧迫擊炮廠問世了!除少數(shù)部件委托國外廠家依照本廠圖樣代制外,其余部件都是自制的,是一輛不折不扣的國產(chǎn)汽車!

全車666種零件中有464種是自制,202種是進口,國產(chǎn)化率高達70%,完全按照中國道路量身定做。自行設計的緩沖式后軸也有自己的特點,水箱分為四部,即使一部損壞,汽車仍然照常行駛。在當時機械水平極低的中國,達到這個水平真不易!

9、少帥把豐田拱手送給了日本

首次在中國上海舉辦的汽車展覽會

1931年9月12日,民生牌汽車開進了大上海,參加首次在中國舉辦的展覽會,被放在展廳中央,與會上展出的福特、別克、奧茲莫比爾、雷諾等品牌汽車日月爭輝。當時的上海市長張群、外文部長王正延、實業(yè)部長孔祥熙都親自到會祝賀。

民生牌75型汽車被改造成豐田31C型卡車

然而,這次展覽開幕的第6天,“九一八”事變爆發(fā),東北淪陷,拱手將中國第一個汽車廠——遼寧迫擊炮廠送給了日本人。正在制造的民生牌汽車全部落入日軍之手,被改造成豐田31C型卡車,只有在上海的這輛民生汽車免遭浩劫,至今保存。

文章資料來源:

作者:王渺林

鏈接: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22009870
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8534130?sort=created

作者:山總鏈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8534130/answer/101791311

來源:知乎

來源:第一電動網(wǎng)

作者:中汽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業(yè)中心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healthsupplement-reviews.com/kol/55217

返回第一電動網(wǎng)首頁 >

收藏
61
  • 分享到:
發(fā)表評論
新聞推薦
大牛作者

中汽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業(yè)中心

汽車全產(chǎn)業(yè)鏈前后市場各種機構+關注汽車領域的投資機構,小伙伴們自由組合,搭建首個行業(yè)共性創(chuàng)新孵化平臺,為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業(yè)項目提供技術、信息、資本全方位支持。創(chuàng)新汽車人,歡迎入局。微信號:Auto_Center

  • 24
    文章
  • 1404
    獲贊
閱讀更多文章
第一電動網(wǎng)官方微信

反饋和建議 在線回復

您的詢價信息
已經(jīng)成功提交我們稍后會聯(lián)系您進行報價!

第一電動網(wǎng)
Hello world!
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