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于未然 鄧婭
根據(jù)乘聯(lián)會數(shù)據(jù),廣汽新能源Aion LX從去年10月開始有銷量錄入,到今年4月為止,累計銷售2,657輛,單月最高銷量為去年12月的510輛。
歷史上看,同級別的榮威Marvel X和比亞迪唐EV兩款車型,都曾在上市初期有過連續(xù)多月銷量過千的成績。而眼下,另一款競品車型蔚來ES6在今年4月銷量已接近3千輛。
對比之下,被廣汽寄予厚望的旗艦產品Aion LX,市場表現(xiàn)令人失望。
第一道坎:時間
從去年8月29日開啟預售,到10月17日開始七城巡回上市,Aion LX以亮點紛呈的功能和盛大的營銷攻勢,吸引了足夠的目光。
650公里續(xù)航、L3級無人駕駛、3.9秒零百加速、純電專屬平臺、Nappa真皮座椅及方向盤、麂皮全車頂棚、168°彎折角全貼合雙12.3寸冷彎一體屏、阿爾派10揚聲器環(huán)繞專業(yè)音響、后排電動腳托和法國香氛系統(tǒng)……這款充滿了最新科技和豪華配置的產品,定價從24.96萬起步,一直覆蓋到34.96萬,被譽為“堆料誠意滿滿、營銷野心勃勃”。用廣汽新能源總經理古惠南的話說,叫“科技引領時代追隨”。
17日上市發(fā)布會當晚,古惠南每公布一款車型的售價,臺下就響起一陣掌聲,他公布了五次售價,臺下掌聲響了五次。那熱烈的場景,簡直讓人覺得廣汽把價格定低了——這車從明天開始成為爆款,不在話下。
然而,并沒有。為期兩個月的營銷攻勢結束以后,這款曾經“好評如潮”的高端產品,在市場端陷入沉寂,消費者并沒有如預想般熱烈追隨,其市場聲量甚至遠不如它的小兄弟Aion S。
(Aion LX預售發(fā)布會現(xiàn)場)
去年9月,新車預售會后不久,我們曾發(fā)表專欄文章《一電觀察 | Aion LX能賭贏嗎?》指出,“從技術領先到品質領先,從品質領先到品牌領先,從品牌領先到價格領先。每一輪轉化,都需要巨大的投入,其中最大的成本不是錢,而是時間。”
從1983年名為“第一旗艦”的機密項目成立開始,到1991年超越奔馳寶馬第一次坐上北美進口豪華汽車總銷量冠軍寶座,雷克薩斯用了8年;而把凱迪拉克拉下馬,成為北美所有豪華品牌的銷量冠軍,雷克薩斯又用了8年。
平心而論,廣汽Aion LX從新技術集成到用料做工,都屬同期產品的最高水平之列,而以古惠南和肖勇為代表的廣汽新能源管理團隊,也充分展現(xiàn)出野心勃勃、敢闖敢拼的創(chuàng)業(yè)激情。但從技術到品質,從品質到品牌,從品牌到價格,這一價值鏈的構建,需要長期的沉淀——這恰恰是廣汽新能源最大的短板,其成立時間為2017年7月28日,至今還不到三年。而其脫胎的母體廣汽自主,此前也并未有培育高端品牌的經驗。
也許有人會提出反例:蔚來汽車成立于2014年11月,只比廣汽新能源早了三年。為啥蔚來ES6能在40萬價位上,做到每月交付接近3000臺?
沒錯,蔚來汽車的成長時間也很短,但為了跨越時間這道大坎,除了采用最新的技術+最好的用料外,蔚來在短短五年內投入了超過100億元的資金用于品牌建設和營銷服務體系建設,這筆巨資幫助蔚來在年輕消費群心目中建立了一個全新的高端品牌。即便如此,蔚來也付出了第一款量產車ES8大規(guī)模召回并直接導致該產品至今不能恢復元氣的慘痛代價。
也就是說,要快速打造一個高端汽車品牌,目前能看到的成功經驗只有一種:高強度的砸錢,以資金換時間。《一電觀察 | Aion LX能賭贏嗎?》一文曾指出:“未來3年,有哪個本土公司敢于在一款定價超過30萬(或20萬)的產品上投入超過50億(也許100億)?”
我們曾寄希望于廣汽新能源“能而且敢”,但事實表明,基于其大國企體制限制,這種可能性很小。不是因為廣汽沒錢,而是這么做風險巨大——高強度的砸錢,以資金換時間,只是快速打造高端品牌的必要條件,但絕不是充分必要條件。品牌獨立、渠道獨立,只是表象;往深一層說,應該是決策獨立、利益獨立;而其內核,必然應該是價值觀獨立、組織方式獨立。
要完成這一系列變革,對大型國有汽車公司而言,難如登天。
技術驅動+用戶驅動,誰掌握了原力?
前文提及,Aion LX無論新技術集成還是用料做工,都屬同期產品最高水平之列。廣汽新能源管理團隊“敢為天下先”的精神,多次體現(xiàn)在Aion LX這款產品上。
第一個采用811電池,第一個采用三合一驅動電機,第一個推出L3自動駕駛,第一個推出快速充電……廣汽新能源深諳“技術驅動帶來品牌溢價”之道,這就是蘋果公司和特斯拉多年來風靡世界的“原力”。
但因為時間太短,廣汽新能源的“技術驅動”還停留在“技術集成”的階段,和領頭羊特斯拉相比,在芯片、算法、電子電氣架構、三電管理系統(tǒng)、電池材料等底層技術的自研方面,差距巨大。而恰恰是這些底層技術,才是構成技術驅動的“原力”,誰掌握了這些底層技術,誰就掌握了當今汽車技術變革的制高點,誰就能獲得超高的品牌溢價。
拿來主義可以速成一款高端產品,但形成可持續(xù)升級的研發(fā)體系,當需另外加力。
“你可以看到在我們車友群里,除了吐槽軟件外,其他方面都是滿意滿意滿意。智能化沒毛病,但OTA實在太慢,好不容易更新一個版本,還更出一堆小毛病,可見軟件開發(fā)的投入很弱”,Aion LX車主高先生的話很有代表性。
資深媒體人楊晨(化名)也有類似感受:“Aion LX的智能方面一直沒得到實證。在傳播上追求高端,但在核心功能的展示上沒有做到,讓用戶覺得虛且沒有很好定位自己的能力。尤其是在自研上,一直說不清楚。這會導致在最核心的智能、自動駕駛領域,沒有任何聲響。沒有人覺得Aion LX是一款堅持自研、有智能特色的產品,進而導致不能代表早期用戶的身份?!?/p>
今年前四個月,疫情深重之際,全國幾乎所有汽車公司銷量都遭遇嚴重下滑,唯有蔚來、理想等少數(shù)幾個“新勢力”逆市上揚。對比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蔚來理想的新增訂單,大部分來自于老用戶推薦,理想的老用戶推薦訂單占比為60%,而蔚來則達到驚人的69%。
“用戶驅動”正在成為推動全新品牌快速成長的另一個“原力”。
“這個價位的車最重要的是用戶運營,把第一批老車主運營起來,以老帶新形成口碑銷售”,車主高先生說,“還有后續(xù)服務,包括我剛剛提到的OTA,都應該跟上,而不是賣了貨就不管了。車是好車,奈何運營團隊太傳統(tǒng)?!?/p>
而在楊晨看來,新勢力們帶來了全新的用戶生態(tài):“從總裁、副總裁,到用戶運營再到各地城市負責人,都在跟用戶深度交流。一起罵產品問題,一起吹產品強項,一起擠兌李斌說錯話,一起罵PR不會干活……這是蔚來的用戶生態(tài),這是一種和以前完全不一樣的生態(tài)。對于廣汽新能源,在用戶群體領域沒有形成自己的聲音,新的互動關系沒有形成。同時,對接問題的人少且只限定于宣傳部門,沒有技術崗位出來講解,大家都小心翼翼。雖然自身也在探索新用戶領域,但受限于體質,缺乏更多更主動的嘗試。”
除了老板,其他人不敢說話,更不敢面對用戶獨立探索、獨立作出決定,這是國企的通病。如果說在“技術驅動”方面,廣汽新能源已經走在正確的道路上,只是時間尚短缺乏積淀;在“用戶驅動”方面,廣汽新能源和眾多傳統(tǒng)汽車公司一樣,還沒有入門。很大程度上,這不取決于團隊,而取決于體制和基因。
正因如此,傳統(tǒng)汽車公司的自我變革,是一個迫在眉睫的重大課題。
關于Aion LX命運的三個猜想
去年夏天以來,Aion S以極高性價比和兇悍的打法,緊追著同級別的老大比亞迪秦打,硬是從秦手中搶到相當?shù)氖袌龇蓊~,成功晉級為該級別私家車的第二名,順帶把號稱“東半球最好電動車”的幾何A打滅了火。
“技術驅動”+“貼身肉搏”,古惠南和肖勇這一組合所展示出的威力,幫助Aion S一戰(zhàn)成名。今年4月底,預售價17萬起的Aion V推出之后,關于Aion LX的命運,值得做一番推測。
第一種猜想:Aion LX再度挑起價格戰(zhàn),以價換量。但據(jù)北京某廣汽新能源經銷商透露,目前新車型Aion V的預售訂單情況十分理想,Aion LX降價勢必擠壓其銷售空間,目前Aion LX價格已處于控制階段。
第二種猜想:廣汽新能源下大決心,砸大錢做品牌。目前來看,Aion LX已錯過了砸錢做品牌的黃金時期,產品熱度已經下降,產品亮點已不如去年上市時突出。并如前文所述,這么做對一家國企的子公司來說,風險巨大。
第三種猜想:推出升級版Aion LX,加量不加價。通過提升性價比,進一步強化“技術驅動”的價值主張,讓Aion LX成為整個產品線的技術標桿,守住20萬以上的價格區(qū)間,為Aion V和Aion S兩款產品創(chuàng)造品牌溢價。但在其銷量上,不再做過多的要求,細水長流即可。
第三種猜想,似乎是風險最低的選擇。Aion三兄弟,老大負責擦亮品牌、看家護院,老二老三負責出去攻城略地。潛在的風險是,如果Model 3在今年夏天選擇突然降價(參見《一電獨家 | 起底特斯拉4月銷量暴跌之謎 》),逼近到20萬,很可能導致城門失守,進而對主力產品Aion V和Aion S造成巨大壓力。
但這種風險,不僅對Aion系列存在,對所有15到30萬區(qū)間的電動車型都存在,對奔馳C寶馬3奧迪A4等入門級“豪車三劍客”也同樣存在。這就是“原力”的威力。
來源:第一電動網
作者:鄧婭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healthsupplement-reviews.com/news/qiye/116722
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(www.healthsupplement-reviews.com)所有,未經書面授權,任何媒體、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、復制、轉載、摘編、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。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:17001180190
文中圖片源自互聯(lián)網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admin#d1ev.com(#替換成@)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