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話說天下大勢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?!?/span>
《三國演義》開篇最著名的句子,在公元265年晉朝成立之時,果然天下由分轉合。
“操天下權柄者,務必有坐于漏船臥于火屋之心?!?/span>
一千四百五十年后的1615年,德川家康終結了日本戰(zhàn)國時代,基于統(tǒng)一大業(yè)發(fā)出如是感慨。
商戰(zhàn)一如國戰(zhàn)。
自1904年吉田真太郎成立日本第一家汽車廠,這種四個輪子的產品便逐漸締造起島國最重要的產業(yè)。經(jīng)歷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之后的迅猛發(fā)展、八十年代起的屢屢浮沉,時至今日,日系車構成全球四分之一產銷量,領跑各國。
但在一百二十年后的今天,日系車迎來困境,也漸顯“分久必合”之相。
2024年12月23日,本田、日產官宣合并備忘錄,加上三菱汽車,三家汽車公司擬推動合并事宜。于是,日系車陣營隱隱構成了豐田-鈴木-馬自達-斯巴魯,以及本田-日產-三菱兩個派系。
顯然,不管本田和日產在旁觀者眼里是不是兩條漏船,從公司執(zhí)掌者到背后的日本政府,已經(jīng)有了“坐于漏船臥于火屋之心”。
“我們希望日本企業(yè)采取措施,應對變化(指汽車新能源轉型,中國汽車出口超越日本),在國際競爭中存活下來,取得勝利。”在本田日產官宣當天,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沒有直接置評,但拋出了上面意味深長的話。
日系車太需要另一個豐田了。本田與日產的盟約,以各自擅長的技術路徑互補而言,似乎有再造豐田的意思。
只是汽車產業(yè)的抱團與合并從來沒有那么簡單。遠至戴姆勒克萊斯勒,近至日產自己剛走出一場與雷諾的“失戀”。
本田與日產這場新的“聯(lián)姻”,理想是復刻豐田的強大堅韌,而現(xiàn)實卻可能卷入斯特蘭蒂斯式的困境。
野望:再造一個“小豐田”
自2021年FCA與PSA合并成立斯特蘭蒂斯以來,這是全球汽車行業(yè)規(guī)模最大的一次合并。那么,本田和日產為什么考慮合并?該怎么合并?合并有什么影響?
如果一言以蔽之,那就是日本汽車產業(yè)乃至日本政府,希望通過兼并重組,締造又一家豐田,具備更大的規(guī)模,更全面的技術能力。
當三家公司一把手——日產CEO內田誠、本田社長三部敏宏、三菱汽車社長加藤隆雄共同站上舞臺,正式簽署諒解備忘錄(MOU),意味著日系車朝著“再造一個豐田”邁開了漫長坎坷之旅的步伐。
舉凡這種重大合并,都會有一個漫長的長跑過程。戴姆勒與克萊斯勒、菲亞特與克萊斯勒、FCA與PSA等等都不例外。
不妨從時間節(jié)點來預瞻本田日產合并過程:
·2024年12月23日,官宣合并意向;
·2025年1月底,確定整合方向;
·2025年6月敲定最終協(xié)議;
·2026年7-8月,本田和日產從證券市場退出,轉為私有化,同時完成合并,新公司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。
倘若順利,不到兩年后,我們將看到一個“小豐田”出現(xiàn)。以2023年銷量作為計算基礎,本田全球銷量398萬輛,日產337萬輛,三菱78萬輛;合計813萬輛,僅次于豐田(1,123萬輛)和大眾(923萬輛),超過現(xiàn)代(730萬輛)。
而主次地位也基本上與體量和影響力有關。按照日本方面預測,未來聯(lián)合控股公司可能將由本田主導,由本田任命新控股公司總裁,董事會席位也以本田高管為更多。
汽車公司可不是只有銷量一個參數(shù)。
按照備忘錄,本田、日產、三菱組建的聯(lián)合控股公司設立了發(fā)展目標:要做世界一流出行公司,整體銷售額30萬億日元(約合人民幣1.39萬億元)、營業(yè)利潤超過3萬億日元(約合人民幣1,390億元)。
還是拿豐田作為對比,2023-2024財年,豐田營收45.09萬億日元,營業(yè)利潤5.35萬億日元。
在市值方面,本田和日產當前市值分別為372億美元和103億美元,而這就和豐田差距較大了,后者目前市值大約2,400億美元。
總而言之,本田、日產、三菱新集團的目標是達到豐田大約80%銷量、三分之二營收和利潤的水平,而這將決定市值能不能從當前豐田的五分之一,大幅度縮小差距。
本田、日產和三菱官宣的備忘錄雖然沒有給出詳細舉措,但列出三條思路:
·整合雙方的技術優(yōu)勢,在智能化與電動化領域實現(xiàn)技術共享,以加速電動車和智能網(wǎng)聯(lián)汽車的發(fā)展;
·通過更緊密的合作,優(yōu)化研發(fā)、生產和供應鏈管理,實現(xiàn)資源的共享與優(yōu)化;
·聯(lián)合開發(fā)產品并探索新興市場,為更多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,以形成市場協(xié)同效應。
沒有一句提到豐田,但沒有一處不是對標豐田。
電動化和智能化技術共享——在日系車公司里,豐田是唯一一家喊出“燃油車、油電混動、插電混動、純電動、氫能源全都要”的企業(yè),同時也在Woven City等智能化項目里走在日系車前列。
資源共享與優(yōu)化——豐田的研發(fā)制造效率、供應鏈管理是日系乃至全球汽車產業(yè)標桿,第二次產業(yè)革命即以豐田“精益生產”為推動力。
探索新興市場——在“去全球化”逆流席卷之后,真正的全球車企僅剩下兩家——豐田、現(xiàn)代,能夠同時在亞洲、美洲、歐洲、非洲主要市場均有可觀的業(yè)績表現(xiàn)。
面對上一代的歐美車企,日本汽車產業(yè),能夠優(yōu)哉游哉地以豐田、本田、日產、馬自達、鈴木、斯巴魯、三菱等松散的形態(tài)應對。
但這一次競爭對手是卷出天際的中國汽車公司,以及顛覆產業(yè)的特斯拉,顯然“兩個豐田”,要比七八家車企的松散陣營更適應激烈鏖戰(zhàn)。
問題在于,背后真正的推動力何在?
時代成就英雄,也締造困境
“花ぞ散る思へば風の科ならず時至りぬる春の夕暮
善しゃただみだせる人のとがにあらじ時至れると思ひけるかな”
(花散非風之罪,乃因春將盡。終善非人之過,只因時已至。)
日本戰(zhàn)國大名少弐政資曾這樣感慨時令之力,非人力能改。
當本田、日產合并的消息傳來,國內外有成千上萬種解讀,多半是“日產還有14個月生存期,必須找到靠山”,或者“新車產品沒有吸引力”、“弱雞抱團”、“日本政府在介入”,往往流于表面,未能鞭辟入里。
本田、日產、三菱無論在全球還是中國市場,都有過高光時刻,當前也都遇到了困窘。而技術、產品、人事、政策、競品等等各個維度因素,統(tǒng)合起來,便是時代發(fā)生了劇變。
三菱汽車曾是日系車的技術龍頭,上個世紀曾被豐田本田狂挖工程師;三菱4G系列發(fā)動機也在2010年之前是中國自主車企主要動力;直至2015年之前,三菱在SUV底盤技術維度仍有獨特優(yōu)勢。
然而三菱汽車背后的三菱財團,重心多而分散,三菱日聯(lián)銀行乃是日本最大金融銀行,三菱重工聞名全球,以航空航天和船舶等領域為導向。于是三菱汽車比起兩田,更選擇了一條“只依靠工程師做技術、不重視規(guī)模和運作”的刻板路徑。
在產業(yè)競爭烈度低的時代,三菱汽車憑借帕杰羅、歐藍德等具備特色的產品,能活得很好。然而競爭加劇、節(jié)奏加快,三菱汽車便跟不上時代。
三家中,以本田現(xiàn)況壓力相對最輕,恰恰也是本田最為全面。
自本田宗一郎開山以來,本田也同樣注重技術研發(fā)。但與三菱不同的是,本田在技術硬功,悄悄地覺醒了營銷和產品規(guī)劃的能力。
2011年開始,本田“地球夢”動力技術從海外到國內吸納粉絲無數(shù),不少擁躉干脆認為“本田和馬自達是日系技術導向車企的代表,憨直的理工男形象”,完全無視日產曾有“技術日產”標簽,而三菱才是更早的技術大拿。
技術硬功之外,本田成功地用HR-V、XR-V和 繽智等小型SUV,先在北美市場攻城略地,又在中國開辟了小型SUV藍海,在華銷量在很長時間里甚至高于豐田。
而本田的麻煩在于,整體技術專利水平并不能當真和豐田這種家大業(yè)大的公司相比,因而固守紅頭發(fā)動機和地球夢等油車技術,就勢必在電氣化和智能化領域落后。當汽車產業(yè)進入新能源和智能車時代,本田的紅利期也就結束了。
就以從油電混動切換到插電混動賽道而言,原先本田在日系中最有希望將插混做強,蓋因本田銳混動架構為P1+P3電機模式,只是當年高壓件技術不足,未能做成插混。
或許本田看到了希望,甚至自廢武功停掉了雅閣銳混動,ALL-IN插混,卻未曾料到插混雅閣遭遇“高地臺”負面輿論,加上起初價格競爭力缺少優(yōu)勢,設計外觀又偏激進,這才發(fā)現(xiàn)原來不是用了相同架構,就能輕松從油混切換為插混。
三家日系車,以日產的“時代紅利”與“時代困境”最為復雜。
日產繞不開的一位行業(yè)大佬,便是前CEO卡洛斯·戈恩。這位“成本殺手”和“最出色汽車職業(yè)經(jīng)理人之一”,在1996年拯救了陷入財務危機的日產,卻也埋下了后來引爆的地雷。
“雷諾變成貼牌的日產車,日產變成掛日本旗幟的歐洲企業(yè)”,有人這樣形容戈恩治下兩家公司的“擰巴”,雖然較真起來不夠嚴謹,但的確說明了一些問題。
戈恩曾經(jīng)拯救并拉升日產,但是他的職業(yè)生涯末期,和日產派很多人產生矛盾,尤其是當時日產CEO西川廣人和幕僚哈利納達,后兩者一手促成戈恩被日本檢方逮捕。
當一家企業(yè)重心從經(jīng)營轉向權力斗爭時,外界如果壓力不大,那還尚可,如果外界競爭激烈,那么這家宮斗企業(yè)一定不進則退。
最要命的是,整個時代推動著汽車產業(yè)提速邁入智能化新能源時代,日產的麻煩也就接踵而至。
當今汽車按動力路線劃分,包括油車、電氣化油車、純電車三塊。
日產被戈恩拯救以后,砍掉了很多天價研發(fā)項目,曾經(jīng)在1994-2001聞名的VQ系列發(fā)動機,逐漸名聲淡出,一直到2020之后才有VC Turbo接替,但是已經(jīng)來不及。
東風日產上一代車型舒適攻占市場的歲月里,日產車型最出名的不是動力或者操控,而是座椅大沙發(fā)。因而產品力顯得很“軟”,這種實力,能贏得了一時,贏不了一世。
油車既然缺少先進技術,“技術日產”的名頭在二十一世紀就淡化殆盡,自然作為2020年之前的主要基盤,油車無法給日產帶來優(yōu)勢。
而2020-2030的基盤,應該是電氣化油車,即油電混動、插電混動和增程式。
我們看到日產這一塊做了什么?只有一個小電池版增程式e-Power。理論上很有優(yōu)勢,但實際上電池太小,導致發(fā)動機幾乎一直運轉,電池壽命也堪憂,最后e-Power在全球接受度都偏低。
反過來,電氣化油車,是油車降低油耗、滿足智能化電力需求的關鍵路徑,豐田本田的油電混動、比亞迪的插混、問界理想的增程都大獲成功,其中兩田的油混雖然在中國沒有賣爆,卻在歐美暢銷,豐田2023年全球賣了370萬輛混動車,相當于日產全部銷量。
那么,日產曾經(jīng)領先的純電動車呢?
日產純電動車底層技術不錯,產品化經(jīng)驗也相對豐富,從聆風到艾睿雅,硬實力都可圈可點。但是特斯拉嫁接智能化給純電動開辟了另一個賽道,中國新勢力迅速跟進。故而日產純電動只能慢慢起量,而特斯拉和中國新勢力可以爆發(fā)增長。
甚至特斯拉和新勢力的純電,市場容量也有上限,對于日產艾睿雅、別克E5、大眾ID等智能化不突出的純電動,市場容量更小,無法扭轉全局。
譏笑“三家弱雞抱團”,無非是輕松的口水之言。但“到底有多弱”、“積弱背后成因”,以及更重要的“破解之道”,無論對于日系車本身,還是應對將來日系車重整旗鼓沖擊的中國汽車,都比口水重要得多。
日系車收獲一個斯特蘭蒂斯?
“戰(zhàn)略上藐視敵人,戰(zhàn)術上重視敵人?!辈灰】茨愕娜魏螌κ?。
尤其是日系車這樣百折不撓的存在。
歷史總是循環(huán)往復發(fā)生。而日系車,這支來自東方的汽車工業(yè)力量,也在遭遇相似的故事,包括一時的重挫與悲歌,而每次都能以反彈之姿東山再起。
上個世紀八十年代,美國日本汽車貿易戰(zhàn)被稱為“第二次珍珠港事件”,最終以日本汽車“自愿出口限制”告終。
2009年和2015年,豐田與本田相繼因為“踏板門”和“高田氣囊門”在美國爆發(fā),而被迫從全球召回數(shù)以千萬輛計汽車。
每一次或產業(yè)或政治的滑坡壓力,都未能徹底擊潰日系車軍團。相似的問題,又一次擺在日系車面前:而今日系車和德系、法系、韓系等同時面臨轉型重壓的沖擊——2019年以來新能源和智能化浪潮席卷汽車產業(yè),傳統(tǒng)巨頭們都概不能外。
大眾汽車首次面臨關閉德國工廠的窘境,Stellantis首席執(zhí)行官唐唯實提前辭職;日系車在中國市場份額滑坡,日產本田在華面臨罕見的虧損。
反觀中國汽車軍團,尤其是以比亞迪、吉利、奇瑞、長安、長城等頭部車企,和蔚小理鴻蒙智行等頭部新勢力為代表,不斷攻城略地,同時顛覆了汽車行業(yè)的價值觀,占領了用戶心智,甚至還不只是在國內“逞能”,也將戰(zhàn)火燒到了海外。
2024年前三季度,雖然豐田大眾現(xiàn)代斯特蘭蒂斯通用仍然穩(wěn)穩(wěn)把持全球銷量前五強,但比亞迪已經(jīng)殺到第8名,吉利距離第10名僅一步之遙,奇瑞也排到第14名,長安距離15名雷諾差距甚微。
難怪日系車壓力山大,難怪本田日產要抱團。
只是1+1通常<2,甚至有時候1.5、1.2都達不到。戴姆勒-克萊斯勒、雷諾-日產等聯(lián)盟都曾經(jīng)取得輝煌,但最終還是瓦解;斯特蘭蒂斯一度號稱最成功的聯(lián)姻,但唐唯實也被提前趕下臺,短期內的業(yè)績,難以掩蓋長期的危機。
盡管日本財團屬于松散聯(lián)盟,但作為企業(yè)背后的勢力仍不可小視。三菱和本田都屬于三菱財團,日產屬于富士財團,豐田和馬自達等屬于三井財團。
某種意義上,2024-2026年本田主導合并日產三菱,更像是對2016年日產跨財團吞并三菱的一種“報復”。那么顯然后續(xù)的“爭斗”還難以消停。
誠然,本田日產三菱的“婚姻”,有利于用標準化車輛平臺實現(xiàn)規(guī)模經(jīng)濟,優(yōu)化生產系統(tǒng)和生產基地,增強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,通過規(guī)模經(jīng)濟實現(xiàn)利潤的最大化。
正如戈恩在官宣當天以“前任愛人”身份發(fā)表的感言:日產與本田兩家公司之間幾乎沒有互補性,在市場定位和產品線上有諸多重疊,合作難以產生1+1大于2的效果。與此同時,如何克服兩家公司企業(yè)文化之間的差異也是一大挑戰(zhàn)。
技術的互補,雖然是有利于本田日產整合的前提條件,但外來技術疊加,決不能起到內生技術研發(fā)的作用。
本田的油電混動,倘若搭載于日產的燃油車,可以起到降低油耗的作用。日產的純電動架構,也比本田目前的技術更優(yōu)。但雙方團隊如何協(xié)作?如何互換技術?
技術本身還不是最難的所在。如果銳混動給了東風日產,那么東風本田和廣汽本田會怎么想?日產純電給了兩個本田合資公司,那么艾睿雅會不會擔心?
何況技術從來也不是搭積木那么簡單。
日產在蘇州的NMS好不容易開發(fā)出了高集成度電子電氣架構,而本田通過投資Cruise Automation,起碼“看過豬跑”,自己也在搗鼓L3自動駕駛。但電子電子架構疊加Robotaxi,卻并不能當真去對抗特斯拉或者中國智能汽車。
倘若日產基于e-Power開發(fā)增程車,大電池誰來提供?畢竟原有電池業(yè)務AESC賣給了中國遠景集團,技術也無法與寧德時代、比亞迪抗衡。對應的電控能否開發(fā)到位?
都說日本政府在推動本田和日產牽手,林芳正作為日本政府方面代表寄語時,特地提到了“強化電池和車載軟件等領域的競爭力,非常重要”,而這兩個領域恰恰是中國企業(yè)的長板。
甚至,戈恩、唐唯實們的麻煩,本田日產也躲不開。
在官宣里,合并后通過優(yōu)化制造工廠和能源服務設施,以及共享生產線加強協(xié)作,兩家公司將能夠大幅提高產能利用率,從而降低固定成本。
問題來了,關閉哪些工廠?裁撤哪些工人?如何善后?
這個問題,和前面的各種疑難,內田誠、三部敏宏、加藤隆雄回答不了,林芳正這一屆日本政府也回答不了。最終的答案,恐怕還要指向一衣帶水的那個國家。
“紛紛世事無窮盡,天數(shù)茫茫不可逃。鼎足三分已成夢,后人憑吊空牢騷?!薄度龂萘x》最后以一首詩結尾,最末四句如是。時代的偉力是“天數(shù)”,即便“不可逃”,日系車也應該讓自己的衰落,來得更緩慢一些,跌得更體面一些。
終究,從整個全球格局來看,汽車產業(yè)的天平向東傾斜,日系車也應當“與有榮焉”。
來源:第一電動網(wǎng)
作者:汽車公社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healthsupplement-reviews.com/news/qiye/258323
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,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,如有侵僅請聯(lián)系admin#d1ev.com(#替換成@)刪除,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(wǎng)(www.healthsupplement-reviews.com)立場。
文中圖片源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admin#d1ev.com(#替換成@)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