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頁
  2. 大牛說
  3. 不代工,不收購,要賣30萬,2024年你真能等來這款小米汽車

不代工,不收購,要賣30萬,2024年你真能等來這款小米汽車

相信大家還記得兩年前千軍萬馬殺入新能源汽車行業(yè)的壯觀場面吧?

最巔峰時,國內造車新勢力有上百家之多。

但現(xiàn)在,各路場外資本似乎都消停了下來,已經(jīng)宣布造車而又沒有拿出整車產(chǎn)品的國內巨頭,似乎只剩下了小米。

最近這幾天,小米造車的新聞有點多。

9月1日,有消息稱小米汽車業(yè)務不代工、不收購,堅持自建工廠。

9月2日又有消息稱,小米的首款車將是轎車,價格超過30萬元。

那么,小米的造車業(yè)務,現(xiàn)在到底進展到哪一步了呢?

幾個消息是真的?

自媒體時代,各路消息滿天飛,這些與小米汽車有關的小道消息,可以基本看作是小米官方放出來的。

這沒什么,各大廠商旗下,都有一堆的“意見領袖”。

那么這些消息中,哪些是真的呢?

首先是關于“自建工廠”的消息。

不代工、不收購、自建工廠,這聽上去說的似乎不是小米,倒更像是華為。

什么事情都自己來,這是一項長期工程,以小米長期以來的輕資產(chǎn)模式,這個相當不靠譜

2021年3月份,小米宣布造車,一年后,小米北京工廠開工,預計將在2023年6月份竣工。

但現(xiàn)在的問題是,小米仍然沒有解決造車資質的問題

根據(jù)小米最初的規(guī)劃,首款車型將在2024年量產(chǎn),到現(xiàn)在只剩下兩年時間。

假如真的不收購,那么,小米需要在兩年內完成資質認證、產(chǎn)品設計、道路測試、渠道搭建、市場推廣等各項工作,這個可能性相當?shù)汀?/p>

其次就是價格的問題。

根據(jù)這兩天的小道消息,小米首款汽車的售價將超過30萬元

但雷軍4月份的一次網(wǎng)絡投票顯示,70%的人希望小米首款車定價在15萬元以內。

事實上,就算是在擅長的手機領域,小米也基本與高端無緣,首款車會違背“民意”。

搞一款30萬元以上的小米牌高端車?

存疑。

除此之外,8月份小米還有另外廣為人知的消息:自主研發(fā)自動駕駛技術,2024年沖入自動駕駛行業(yè)第一陣營。

我們不知道自動駕駛行業(yè)的第一陣營如何判斷,但有一點可以肯定,小米跟“自主研發(fā)”很難掛鉤。

從成立至今,小米研發(fā)投入占比最高的年份就是2021年,但也只有4.01%。

也就是說,目前圍繞小米的幾個重磅消息,其實都不太靠譜

或者說,都不是很“小米”。

這些目標、計劃,更像是小米的一種愿景,而不是現(xiàn)實。

那么,小米的造車之路究竟應該怎么走呢?

哪條路最適合小米?

事實上,小米是有一些其它消息的,而且這些消息看上去更加靠譜。

例如,小米敲定寧德時代或者比亞迪作為電池供應商,選擇禾賽科技作為激光雷達供應商等等,但如果我們把這些當作是小米汽車業(yè)務的“進展”,就有點太滑稽了。

從創(chuàng)始人流著淚說汽車是最后一次創(chuàng)業(yè),到宣傳研發(fā)團隊的員工數(shù)量,再到近日把工程車測試當成是重大進展,這樣的小米,還是手機圈那個小米

無論它嘴上說的是什么,在實際行動上,它的氣質從未變過。

一家企業(yè)的DNA是很難變的。

就像任正非不可能在年會上唱“are you OK?”一樣,雷軍同樣也不可能以一個大家長的威嚴,強令公司砸重金去搞研發(fā)。

因此,小米的造車業(yè)務,還是應該回歸本源。

什么是回歸本源?

那就是不要試圖走那些自己不熟悉的道路,就像雷軍說的那樣,勇敢做自己。

重資產(chǎn)、高端路線、自主研發(fā),這些并不是小米的菜。

既然高管都把自己的用戶稱為“屌絲”,那么,促進國產(chǎn)新能源核心技術發(fā)展、帶領國產(chǎn)汽車工業(yè)占領高端市場這種咬牙切齒、苦大仇深的活兒,還是留給別的廠商吧。

最適合小米的,就是手機圈里那套打法。

先推出一款PPT,吸引一波流量。

然后發(fā)動數(shù)量極為龐大的粉絲,制造一些“同樣配置的車,比亞迪憑什么比小米貴兩萬”之類的輿論。

譬如,跟特斯拉比一下自動駕駛,跟華為比一下激光雷達,跟比亞迪比一下動力電池……

然后,利用越來越成熟的供應鏈,快速推出新車。

最后,再搞一波“小米拉低了新能源汽車價格”之類的話題。

只要不缺流量,就不愁關注度。

從創(chuàng)業(yè)到現(xiàn)在,小米對這套打法相當熟悉,自己最擅長的,才是最靠譜的。

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何其廣大,只要車子能賣得出去就行。

既然是最后一次重大創(chuàng)業(yè),那就不要逼自己離開舒適區(qū)了。

結束語

目前小米最缺的,不是資金,而是一個清晰的造車思路,這是我們和多位曾經(jīng)就職于小米汽車的工程師們溝通之后得出的結論。如果走自己熟悉的道路,2024年量產(chǎn)沒什么問題。如果走華為或者比亞迪的道路,2024年我們能看到的,或許依然只是一個PPT而已。

來源:第一電動網(wǎng)

作者:二師兄玩車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healthsupplement-reviews.com/kol/184189

返回第一電動網(wǎng)首頁 >

收藏
75
  • 分享到:

相關圈子

發(fā)表評論
新聞推薦
大牛作者

二師兄玩車

《一本書看懂新能源汽車》等4本新能源車科普書作者,以自媒體之名,助力汽車融入億萬尋常百姓家!

  • 1091
    文章
  • 49458
    獲贊
閱讀更多文章
第一電動網(wǎng)官方微信

反饋和建議 在線回復

您的詢價信息
已經(jīng)成功提交我們稍后會聯(lián)系您進行報價!

第一電動網(wǎng)
Hello world!
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