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汽通用總經(jīng)理王永清最近在接受采訪時稱,純電動汽車還不是消費者的真實需求,造電動汽車也遠不是賺錢的生意,車企壓力非常大。
這句大白話,誠懇而彌足珍貴。
畢竟當下,車企談造電動車,都熱衷于談喜不談憂。XX年突破百萬輛,XX年領(lǐng)先國際,XX年顛覆人類出行。一股斗志昂揚,平定天下的自信。
有一個人敢于站出來說,現(xiàn)時的電動車是一種偽需求,企業(yè)的盲目跟進也甚是艱難。當然難得,更難得是,這個人是王永清。
那些熱絡響應電動化的車企,有多少是真誠的,又有多少是擺擺姿態(tài)的,我們不是當事人,隨便猜測就顯得有些其心可誅。
倒是有一點是可以篤定的,那就是市場對電動車確實有不滿。
我在微博看了幾大“逢電動車必反”的博主,粉絲也有幾十萬級別的。
汽車KOL不算是個熱門的門類,反電動車的KOL就更是不熱門里頭的不熱門了。能夠聚攏幾十萬粉絲,想必能夠一定程度反映出真實群情。
要挑電動車的毛病很簡單。續(xù)航短,隨時趴窩。價格貴,輕松貴出油車30%以上。
我不是要痛批電動車。因為要舉電動車的優(yōu)點也很簡單。加速快,很快,超快。花20萬買電動車,獲得100萬燃油車的駕駛體驗,還要法拉利干嘛?
但加速快不能當飯吃。汽車依然是一項昂貴的消費,它所承載的,遠不止是一個人每天幾十公里的通勤出行。
王永清敢于說一點區(qū)別于主流的聲音,至少就從產(chǎn)業(yè)鏈、供給端的角度,豐富了“電動車偽需求”的說法,響應了市場上存在的憤怒聲音。
說到底,我們還是要尊重一下市場的聲音,哪怕他們只是小眾。
這在今天,太難了。畢竟就在最近,還有人說,希望消費者以小白鼠精神為電動車的改進作貢獻的。
坦白說,鑒于王永清的身份,鑒于電動化的大趨勢,王永清的說話簡直讓人喜出望外。
而在某些意識形態(tài)強勢崛起的今天,集體意志碾壓一切的今天,有人對集體意志提出不一樣的意見與思辨,就更顯得艱難。
電動化是大趨勢,我們都懂。電動化事關(guān)“安全“,我們都懂。
可舉著無可辯駁的旗號,替你做出一種不情愿的選擇,那就讓人想起赫胥黎筆下的《美麗新世界》以及奧威爾筆下的《一九八四》。
從北上廣深的往死里限行,將電動車端在消費者的面前??此剖翘峁┝艘粋€選擇給你,實則是斷了你開燃油車上路的機會。
我倒是想起《奇葩說》那個“大火來臨,救貓還是救名畫”的爭論。
我不太同意李誕要做個極端精致利己主義者的說法,可萬一真有人視貓如一切,選擇棄名畫于不顧,而救貓,這倒是在道德上、情理上說得通。
同理,出于這樣的動機,如果一個人選擇救畫,也同樣可行。
兩種選擇,并沒有絕對的對與絕對的錯。正如伯林所言,自由有兩種。一種叫積極的自由,另一種叫消極的自由。
我愿意當個犬儒主義者躺在地上,你可以不尊重我,但不能夠阻止我。
套用到電動車普及的問題上,就是你是否愿意為了大形勢,放棄掉你開燃油車的機會。
當然,更實際的一點是,你還得掏十多萬的真金白銀買一輛電動車。
一個人愿意死守燃油車的信仰,做一個不合時宜的“自私鬼”,本質(zhì)上并不是問題。
當然了,形勢比人強。更何況,這是種“功在當代,利在千秋”的形勢。
你說再多,上天也不會給你一個愛上燃油車的機會,還讓你略顯幼稚。那我們只能退而求次,討論一下,這種“強迫”是不是普及電動車最好的方式。
大家舉例證明集體意志在商業(yè)上的成功性的時候,最喜歡用高鐵以及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作例子。
中國高鐵的勝利當然是人類歷史上濃厚的一筆了。里程冠絕全球,效率接近航空。搶占歐洲業(yè)務,盯一個,一個準。
可深入來看,它終究是國家經(jīng)營,以公共屬性為主的項目。花大力氣辦大事情的成功率,本就比強勢普及電動車要高。
如果集體意志的決心實在是高,要做的,不是無差別給廠商以及市場設一條普及電動車的死線,而是排除一切過往不能排除的障礙,合拼三大國字頭車企,開展一個規(guī)??涨敖^后,不以追求短期利益,以公共服務利益為核心的電動車共享項目。
而所謂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,在體現(xiàn)集體意志上則更為傳神。
美國人來中國,被京東當天送的服務驚呆了。日本人來中國,結(jié)果在街邊買臭豆腐被老板要求電子支付驚呆了。歐洲人來中國,被美團小哥什么都包辦的精神給驚呆了。
在三大運營商大力普及4G通訊的基礎(chǔ)上,中國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的發(fā)展花團錦簇,爭奇斗艷,氣象萬千,無數(shù)的創(chuàng)新玩法紛呈綻放。
中國要用同樣的手法,用千萬級的電動車基盤,為廣泛的智能生活奠定硬件基礎(chǔ)。
有點慚愧,我對新四化的技術(shù)一竅不通。但我從國際巨頭紛紛轉(zhuǎn)向移動出行服務商的意志看來,我大抵清楚,規(guī)模是重要的,但不是最重要的。
在數(shù)字數(shù)代,軟件服務才重要。
姑且不說當前中國汽車產(chǎn)能已經(jīng)有3500萬輛的規(guī)模,但就熱衷于大項目的恒大以及寶能,兩家產(chǎn)能就達到了千萬級的水平。
既然談產(chǎn)業(yè)轉(zhuǎn)型是主基調(diào),就無妨借著新四化的契機,轉(zhuǎn)的更徹底一些,在科技領(lǐng)域砸一切能夠砸的資源。
我當然清楚升級的代價。可君不見電子商務強勢崛起,實體經(jīng)濟就徹底歇菜了。
歸根到底,電動車的普及都不能是強買強賣的交易。功利一些說,如果一家原本能活10年時間的企業(yè),如今只能活3年的時間,怎么看都不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原則。
我國的汽車工業(yè)發(fā)展了好幾十年了,有合資模式的得失參考,面對一個大機遇,終究還是不敢放開。
作為一個小粉紅,這比起讓我硬啃一輛電動老頭樂,更讓人難受想哭。
如果機遇確實存在,確實吸引,不必要做太多的強迫,像吉利、WEY,乃至于蔚來這樣的新造車,自然會使盡全力參與其中。
吉利的幾何A能夠大放異彩,蔚來能夠艱難而挺立至今天,我想都是因為它們相信這個機遇。
如今一件很壞的事是,有的企業(yè)迫于形勢硬上架,而消費者不得不硬啃,導致市場留下一個深深的負面陰影。我想到的,只有百害,而想不到一利。
所以,王永清能夠不合時宜地澆冷水,不從于主流地思辨,這本身就是難能可貴的。
事實上,不止是電動車的普及。按照過去的經(jīng)驗,如果當一種集體意志達到了熱火朝天的程度,那其中必然會有一些值得警惕的事情。
來源:autocarweekly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healthsupplement-reviews.com/news/shichang/104794
以上內(nèi)容轉(zhuǎn)載自autocarweekly ,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,如有侵僅請聯(lián)系admin#d1ev.com(#替換成@)刪除,轉(zhuǎn)載內(nèi)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(wǎng)(www.healthsupplement-reviews.com)立場。
文中圖片源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,如有侵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admin#d1ev.com(#替換成@)刪除。